哲學政治

技術思想的兩種視域

發布:編輯研究部 發布日期:2021-03-11 閱讀:2519


單繼剛

  馬克思和海德格爾的著述非常豐富,他們關于技術的哲學思考隱藏和散落在文本各處,并且常?;薨挡幻??!恶R克思和海德格爾技術思想比較研究》一書作者剪除了各種枝蔓,挑選出最核心的內容,圍繞技術思想敘事范式、技術本質觀、自然觀、人的本質觀、自由觀五大主題,建立框架,鋪陳素材,展開論述,一氣呵成。

  馬克思和海德格爾分屬不同的哲學傳統。在有限的篇幅內,如何把各自思想中最富有原創性、最深刻的內容揭示出來,最能考驗作者的學術功底。該書在這方面可圈可點。例如,在比較馬克思與海德格爾技術思想敘事范式時,作者提出,馬克思的技術思想敘事范式至少呈現出人文主義傳統、工程主義傳統和社會批判傳統三種,前兩種傳統最終指向對技術的社會批判,而海德格爾的人文主義傳統僅指向對技術本身的批判。也就是說,馬克思的深刻之處在于通過批判技術而批判社會,而海德格爾的批判只是喚醒了我們對于技術的思考。這個比較把馬克思技術思想敘事范式的獨特性、豐富性充分揭示出來。

  敘述的條理化來自作者對原著深入淺出的把握。例如,在梳理海德格爾關于技術形而上學看法時,闡釋了柏拉圖將世界二分化以后導致的結果,即將關于最高理念認知的方式作為一種工具來認識世界,接下來笛卡爾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使得人這一主體成為絕對性的主宰,為現代技術的興起奠定了理論根基,而尼采的“強力意志”則將人變為“超人”,在操縱和利用技術的同時完全遺忘了存在。這個概括將海德格爾關于形而上學對于存在遺忘過程的復雜描述,轉化為簡潔的線索勾勒,一目了然,也能夠使得馬克思與海德格爾的區別清楚地顯現出來。

  全書敘述的條理化還來自于作者對兩種學術資源關系一以貫之的態度。誠如作者所提出的那樣,對馬克思和海德格爾技術思想進行比較研究,不是要以海德格爾的技術思想對馬克思的技術思想進行闡釋,以“海”解“馬”,而是通過對具有共同視角研究對象的理論進行比較研究,促進馬克思哲學和西方哲學的交流。在作者看來,保持對援“海”入“馬”的敏感性,也許是料理好兩種獨立優質學術資源之間張力關系的另一種值得努力的嘗試。至少,馬克思技術思想的真理性,在海德格爾形而上學之思的背景上,將會有一個更充分、更深度的開顯。

  作者在面對較為復雜的問題時,并非一概而論,而是像考古發掘一樣,將所有的地層一層一層地清理出來,從而具備了分析哲學所要求和欣賞的那種明晰性。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作者對馬克思的技術思想敘事范式進行剖析時,清理出三個層級的資源。在對馬克思的技術本質觀進行論述時,作者同樣將三個層級的不同內容一一揭示出來——技術作為實踐活動的一種樣式、技術作為生產的核心概念,以及技術作為社會的指示器。這三個層級彼此有著清晰界限,但是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根據馬克思與海德格爾的理論邏輯與致思方向,讀出了文本中沒有明確表達卻內在蘊含的一些東西。例如,作者認為,無論馬克思還是海德格爾,雖然都沒有明確提出技術異化這一范疇,但是技術異化的思想深刻蘊含在他們的思想中。馬克思深入研究了異化勞動,并在此基礎上論述了技術的異化。海德格爾盡管沒有使用傳統的“異化”術語,但是從他對現代技術本質——座架的分析,我們很明顯地看出其具有的技術異化思想。略微遺憾的是,作者并未繼續探討他們特別是馬克思為什么沒有明確把技術異化作為一種批判工具的原因。我們知道,在1845年之前,“異化”是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核心詞匯、關鍵詞匯,在他創立了唯物史觀之后,“異化”遂恢復了日常用語的身份。如果能夠探討技術異化思想在唯物史觀體系中的地位,毫無疑問將會深化我們對于唯物史觀的認識。

  科學技術哲學在當今時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是第一哲學的話,至少也是當之無愧的顯學。受到“比較”這一框架的限制,馬克思的很多思想資源還未得到更充分的挖掘,例如,關于技術社會形態、關于技術決定論、關于技術的意識形態辯護功能等。更重要的是,面對當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一個由此導致的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以回應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向我們描寫了一個令人沮喪的21世紀前景:一方面是精英階級對“算法”的操縱,另一方面是被“算法”取代的人轉變為無用階級。如果馬克思還在世的話,他會寄希望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變——公有制能夠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帶來的矛盾,但是,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消除人類對于技術本身的依賴,為自由人的聯合體構筑一個看得見的前景?(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